时令赋(12篇 时光荏苒 只争朝夕)

游戏pg电子合法不

你的位置:游戏pg电子合法不 > 新闻动态 > 时令赋(12篇 时光荏苒 只争朝夕)
时令赋(12篇 时光荏苒 只争朝夕)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5:07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寒赋 赵自厉

图片

        儒有讨混,元搜绵祀。(儒家学者探讨宇宙的根本,追溯祭祀的源流。“讨混”指探讨宇宙的根本和混沌未分的状态,“元搜”意味着追溯到最原始、最根本的祭祀仪式,“绵祀”则表示延续不断的祭祀活动。)既觌dí寒暑之终,亦测兴伏之始。觇chān风惊于一叶,委时换乎千里。(从一叶观察到微小的风向变化,就能预知千里之外的气候变迁。)寒之厥状,自兹而起。若夫大火宿藏,青霜晨烈,则蜀井烟闭,涨海氛灭。(如果大火潜伏,青霜在早晨显得格外猛烈,那么蜀井的烟雾就会关闭,涨海的气氛也会消失。)长河天浃jiā,缀珠崖而生冰。幽朔地穷,濛飞沙而雨雪。乃知苏武增感,李陵愁绝。听胡笳以搅思,俪lì(夫妇)汉庭之仳[pǐ]别。及幽林风扫,时物霜残。柔条危劲,奥室凄寒。有美人兮心恍惚,情怵悼而靡安。阴凝柳塞,怨龙庭之路隔;月透罗幔,怜鸳衾之夜单。屣xǐ银阶之悄悄,雪珠泪之珊珊。缝筐笥之纨素,寄戎幕之艰难。别有陆沉之子,厕迹荒薮。(还有陆地沉没之人,隐迹于荒野沼泽。)器宏伟而可观,命屯剥而不偶。(这个人有宏伟的才能和可观的器量,但命运却多舛,时运不济,未能遇到好的时机或贵人提携。)当其时也,趋炎俯偻,伺瞰嘘吸。(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,表现出卑躬屈膝和非常谨慎的态度。)无诗人卒岁之衣,雨泉客将离之泣。岂祁寒而致憾,亦遭时而不息。终乖挟纩之暄,更悲绨袍之及。(最终失去了像穿着夹衣一样温暖的关怀,更加悲痛的是没有遇到像赠送绨袍那样雪中送炭的义举。"挟纩之暄"和"绨袍之及"都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关怀。"挟纩之暄"出自《诗经》,原意是指穿着夹衣感到温暖,比喻朋友之间的关怀和温暖;而"绨袍之及"则出自《史记》,讲述的是范雎在困境中得到须贾的绨袍赠予,体现了旧日交情的珍贵。)层冰涸溜,宋生则缀怅而相望;皓雪盈门,袁子则茹悲而于悒。虽居荣而可贵,亦忧道而不入。于时倚叹穷律,伫目遐坰。伊鲜物之皆悴,独霜松之常青。纵寒苦之飘激,淬坚明而自宁。汨吾情之浩荡,愿冥志于紫灵(通常指天空或神灵)。

火星中而寒暑退赋    宋 王禹偁

    “火中寒暑退”指的是大火星在天空中的位置,只要出现在正南天空时,也就意味着寒气和暑气要退去了。清晨在正南,代表冬春交替,夜晚在正南,代表夏秋交替。

图片

        惟大火之照临,亦舒阳而惨阴。寒暑将交于时令,经躔必在于天心。冬夕午焉,栗烈之风自止;夏宵中矣,郁蒸之气爰沈。不知谁为种榆,其名曰火。("榆火"这一典故源自古代中国的钻木取火习俗。根据《周礼·夏官·司爟》的记载,汉代郑玄注释说,郑司农引用鄹子的话:“春取榆柳之火。”这表示古人会在春天用榆木和柳木钻木取火,以取得火种。后来,"榆火"便成为表示春景的典故。)随众星以拱极,正二气而在我。小人怨咨之语,望之则销;大钧吹煦之期,违之莫可。所以指命颛顼,回旋祝融。自然无出其右,宁劳举正于中?乍疑日驭逐鲁阳之戈,再悬碧落;定星示楚宫之役,回挂长空。(起初让人怀疑是太阳的车驾追逐着鲁阳公的戈,再次悬挂于碧蓝的天空;定星显示楚宫的战役,太阳重新挂在了长空。鲁阳挥戈的典故出自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,讲述的是鲁阳公在与韩国交战时,为了挽颓势,舞戈令太阳逆升的传说。)遂使祁寒(大寒;奇冷:祁寒坼地|京师丐食死于祁寒。“祁寒”一词最早出自《书·君牙》:“冬祁寒,小民亦惟曰怨咨” 。这里描绘了冬季极其寒冷的状况,百姓因严寒而发出怨叹,“祁”在蔡沉集传中被阐释为“大”的意思,所以“祁寒”即指严寒、酷寒。)知难而少抑,暑雨交绥而自息。垂缯之壤知止,衣葛之人动色。(在适合穿缯帛的地区,人们知道适时停止穿着厚重衣物;而在适合穿葛衣的地区,人们随着气温变化而改变衣着颜色。)不知我者,谓我执造化而弄权;知我者,谓我正阴阳而作则。类圣人之南面,令之而必从;任天道以右旋,逾之而莫得。至若北陆凶残,人斯鲜欢。层冰飞雪以俱至,挟纩重裘而罔安。我之中矣,可以却彼司寒。又若南讹赫怒,(南讹:1.亦作"南为"﹑"南伪"﹑"南讹"。指夏时耕作及劝农等事。 2.南方主夏属火,炎帝所司。因用以借称火神。)人失其所。焦砂烂石以何盛,轻箑纤𫄨而曷御?我之中矣,可以祛其酷暑。是何表正二仪,亭亭在兹。营室橧[zēng]巢兮,取之于彼;收藏长养兮,何莫由斯?标不宰之功,所以均乎六义;示无言之信,所以成乎四时。(“不宰之功”指的是自然的、不加人为干预的功绩或效果,“六义”指的是古代儒家所说的六种道德准则或行为规范;“无言之信”则强调的是无需言语的诚信或自然的规律,“四时”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。)大矣哉!行度无差,寒暄自退。天垂象以共仰,世作程而斯在。年年兮,东作西成,明明而可大。(每年都会像春种秋熟一样有收获,并且这种收获是光明、明智且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。)

图片

天道运行成岁赋     潘孟阳

       本清阳(1、指眉目之间。清,指目;阳,同"[[扬]]",指眉。2、指琉璃瓦外层呈蓝绿色的釉料。因色似蓝天,故称。3、飞扬。)而左旋,浩浩其天。播二气而仁均亭育,分四序而德溥陶甄。(亭育指的是养育和保护。陶甄指的是培养和造就)不见为玄,乃悠也久也;不言而化,遂行焉生焉。万物得以资始,五材禀以功全。美利有常,则寒暑之候节;著明莫大,则日月之象悬。仰居诸之罔息,知变化之不愆。昏明不差于昼夜,次舍互循于轨躔。大无不包,可定于握规投矩;远无不至,可则于持衡执权。于是律中夹钟,辰次太皞。(在古代音律中,夹钟是十二律之一,具体来说是六阴律之一,位于第四位。夹钟对应农历二月份,也被称为杏月、仲春或芳春。“辰次太皞”中的“辰”指的是地支,而“太皞”是古代传说中的伏羲,被尊为东方木德之帝。)羽毛振于万族,勾萌达于百草。布交泰于发生,降氤氲于玄造。俾其动植之庶汇,罔不和同于至道。若乃丙丁统日,祝融抚运,("丙丁"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代表火,"祝融"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火神。)扇风气而何物不温,在朽木而何荣不奋?盛既极明,时即迁行。当蓐收之整辔,乃夷则之司声。(蓐收,古代神话中的秋神,掌管收获;“夷则”音律之一种,对应秋季。)消埃郁于九野,降肃杀于八纮。候可藏冰,隶人欢瞻于北陆;时将纳稼,农人乃望于西成。盖藏冰之节斯近,严凝之气方盈。命之畅月,是曰玄英。(在农历十一月(畅月)这个月份里,万物处于充实的状态,而“玄英”则用来形容这个月份的特质,即深奥而杰出的品质。)夫寒暑顺序,则阴阳不争。稽诸天道,虽谓之通正;感于帝德,实彰乎太平。至矣哉!圣人体元,于是乎立制;大仪斡运,于是乎成岁。惟王者之则哲,谅公士之赞睿。在阳和之陶蒸,庶不遗于淹滞。(只有君王能够明察事理,做出明智的决策。公正的士人辅佐使君王的智慧得以发挥。在春天温暖的阳光和和煦的春风中,万物得以生长和繁荣。希望不要有才华的人被埋没,得不到施展的机会。)

图片

    时赋  阙 名

       从龙者云,召风者虎。物之相应,时哉则侣。傅岩舍筑,渭浦收纶。(傅岩舍筑:源自殷商时期傅说的故事。傅说曾在傅岩(今山西平陆)从事版筑劳作,后被商王武丁寻访并任命为相,辅佐国家兴盛。渭浦收纶:指姜太公(吕尚)在渭水之滨垂钓,遇周文王赏识,最终助周灭商的典故。“收纶”意为收起钓线,象征接受君王征召。)命或时偶,时惟道亲。(命或时偶:命运的显达有时依赖偶然机遇。如《四时赋》所言“时乏良工,龙泉掩彩;时逢伯乐,骥坂长鸣”,以宝剑、良马为喻,说明贤才需遇“时”方能施展。时惟道亲:时机的本质是与“道”相亲近。《周易》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”的思想在此得到延伸,强调顺应天道规律(如历法、时令)方能成事。唐代重视“正历奉天”,认为“时者,天之大信”,将治国理政与天道时序结合。)时既行焉,西汉之臣附凤;时之否也,东鲁之父伤麟。(时运来了,西汉的臣子们纷纷追随明主;时运不济时,东鲁的贤士们为麒麟之死而悲伤。通过对比西汉和东鲁在不同时期的士人态度,表达了对时运变迁的感慨。时运可以决定一个人的遭遇,有时可以谋身,有时可以达命。)时可以谋身,时可以达命。季子谈说,宣尼历聘。平津列侯,长卿国命。(季札入鲁,是为聘使。鲁《春秋》经文作吴子使札来聘,《公羊传》解释说:吴无君无大夫,此何以有君有大夫?贤季子也。……《春秋》贤者不名,此何以名?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。季子者所贤也,曷为不足乎季子?许人臣者必使臣,许人子者必使子也。言外之意,吴虽出自姬姓,然与周王室久不来往,一如蛮夷,其国之君无爵,其国大夫不命,被视为蛮夷之邦。鲁《春秋》能载之如此,皆因史臣推崇季札之贤。《谷梁传》亦言:吴其称子何也?善使延陵季子,故进之也。身贤,贤也,使贤,亦贤也。延陵季子之贤,尊君也。其名,成尊于上也。看在季札贤明的面上,鲁国勉强接待吴国使臣,这便等于承认了吴王的合法性)时废时通,知之则庆。玄穹埏埴,时运收成。(上天的安排和时节的变化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和收获。“玄穹”指上天,“埏埴”指泥土。)日月贞辉,时合晦明。大火流兮,岁律云暮;春花歇兮,寒露将生。感天时之兴替,矧人事之穷亨。时乏良工,龙泉掩彩;时逢伯乐,骥坂长鸣。借如红树呈色,玉颜含粲。贵当时而则荣,耻后时而贻叹。古之君子,谋于终始。荐之惟贤,士或知己。刺途者棘,垂阴者李。其道可存,将来之士。迁乔者莺,待时而鸣;芬庭者兰,候时而荣。易曰: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。自古而观,惟时之大,岂独夫今日之情者也。

圣人以四时为柄赋【以题为韵】  阙 名

       粤若受天明命,配天启圣。其作则也,必敬敷五教,齐七政。节春、夏、秋、冬之候,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之性。变通无失,表正度以惟平;雩祀有常,示帝图之斯盛。始或星分于木,斗建于寅。配其宫于甲乙,面其地于庚辛。莫不合乎序,应乎人。念群生而悉遂,彰盛德以维新。则是柄也,非父非子而天下亲。暨夫候应乎离,音谐于征。列其位于丙午,制其方于壬子。莫不循厥功,究厥旨。导贞悔之所由,体长嬴之所以。则是柄也,非尧非舜而天下理。至乃金精储其气,白帝莅其事。有湛露兮斯降,凉风兮斯至。是则仰察于天,俯观于地。司肃杀而不忒,悯凋落而无遗。抑是柄也,五帝惟六,三皇复四。又若玄律腾辉,伊水德兮膺是期。有积雪兮自尔,有坚冰兮自兹。是则上穷于象,下顺于时。念衣褐之未济,表岁寒之不欺。抑是柄也,两汉非远,二周可追。况复正己无替,虚心罔差。随土圭而暗测,同灰管以潜知。执阴阳代谢之功,咸归不宰;用日月推迁之候,尽合无为。由是晖映化权,锵洋德柄。契皇明于玉烛,流睿览于金镜。士有随计上京,观光末路。欣有准于时政,贺无疆于圣祚。故寻绎于礼经,因抽毫而是赋。

先王正时令赋【以四时渐差置闰以正为韵】陈昌言

       天序运气,王统时纪。钦若是授人之初,履端为步历之始。欲正时而罔忒,非置闰其何以?伊昔陶唐,五帝之世,申明推策之术,表锡落蓂之异。羲和之职既分,历象之文始备。于其寅亮帝图,式昭天事。其则伊迩,其猷孔嘉。日月运行,故有迟速之异;晦朔循轨,因为大小之差。立分至则寒暑不忒,积余日而盈亏匪赊。且正者,王之丕训;时者,天之大信。正得其序,则面离而御乾;时失其经,则夏雹而冬震。人殃于疫,年不为顺。故时不得不正,岁不得不闰也。昔周礼在鲁,历法可推。官或尸位,闰则迷时。良史为之追正,议士为之兴辞。俾夫司历法者,罔或二事;建皇极者,于焉慎思。则序不愆而事不悖,沴可伏而祥可期。我唐百王居盛,九叶伊圣昧爽,无忘乎顺序,动息必繇乎时令。兹岁也,当仲秋而归余居位也,阖左扉以舒政。化灾为祥,纡忧作庆。南山之寿,闰月而潜弘;北户之甿,重译而归正。于时金风半肃,雕云乍敛,野树丹舒,遥峰翠点。燕溟海以驰归,鸿朔漠而方渐。正时之文,存乎往志。舍之则玉烛不调,得之则铜仪安次?可以使四夷禀朔之君,万代守文之士,知我正往历奉天时而置也。

图片

闰赋          张季友

        闰之所起,自历而推。得余日于终岁,爰稽候于正时。其始也,日之行而疾,月之行而迟。躔次周流,运将穷矣。毫厘奸度,失是远而。不归余,何以定一岁之历?不小正,何以序四时之纪?于是太史授事,羲和敬理。以日系月,积三年而成;原始要终,岂周月而已?天时由之而式叙,国令于焉而合轨。春生夏长,不失其常;东作西成,孰知所以?雪应冬而絮落,云识夏而峰起。秋之夕,湛露为霜;春之朝,坚冰为水。岂不以律之克中,闰之匪虚。以风以雨兮,各得其序;曰寒曰燠兮,无悖于初。国家握乾符,正律书。契洛下之言,算定乎一日之设;考容成之律,闰生乎卒岁之余。故得气正于今,律移于昔。履端于始,节乃差而匪差;归余于终,日虽积而不积。昊天之历象咸若,重黎之职司有辟。候月盈缺,岂资蓂荚而知;推日短长,不假土圭而测。且夫夏有伏,冬有腊,匪闰则其气不顺;月有缩,日有盈,匪闰则其气不成。故有慢时废朔,则曰不常无艺;阖扉听政,则曰假时来岁。历前古之所重,緜后王之取制。矧可昭翼翼,扇巍巍,百王之理是倚,庶绩之广焉依。丕赫哉!我后之正时定历,尧典而同归。

图片

    漏赋          窦翚

        易曰:天垂象,圣人则之。故备以人事,法乎天时。定损益之道,察盈虚之期。嗟岁运兮倏忽,眷年容之逶迟。景苒苒而难驻,晷铢铢而在兹。盖以重金壶之器,建铜史之司。致用久而不易,循环因而可推。尔其漏之所作,漏之所托,至精至微,惟寂惟寞。水滴沥而潜响,箭差池而靡错。俯通轩禁,上应寥廓。亘千门兮连万户,左彤阶兮右丹阁。乱微唱于晨鸡,杂幽声于夜鹤。清清泠泠,日殷鸟星。送春漏于重扃,赫赫曈曈,时方祝融。传夏漏于深宫,的的緜緜,明河烂然,耿秋漏于凉天。暗暗阴阴,浓氛郁沈,转冬漏于寒林。观夫修短之意,见乎造化之心。信晷刻之道广,知挈壶之用深。故能度量万物,均分四序。既不忒于盈缩,亦无差于寒暑。顺之则千载可通,逆之则寸阴是阻。应乎日月,合乎律吕。盖漏亡则时昧,漏存则政举。实邦国之是务,谅枢衡之所与。悲夫!天转气流,人生悠悠。景有亏而有满,时或沈而或浮。耻功名之未立,惧容华之先秋。所以怀宝献玉,弹冠振裘。歌圣明而不已,亦休暇于林丘。

图片

    第二          符子璋

       昔南正重司天,北正黎司地。迎日推策,举分定至。将以纲纪历象,察明躔次。算气候为昼夜之刻,立浑仪验晦明之异。故岁时环回而有准,国家宪章以成事。唐虞承用以大兴,夏、商恭行而无坠。其后畴人失业,挈壶不举。诗刺东方之未明,史书南风之乖序。测辰屡钧于杓建,揆景颇谬于寒暑。千官鲜视以权衡,万姓孰宁其安处。何不谓漏之既定,而人自正,漏之既衰,而人自疑。故有国者不可以不明其事。今上都咸阳,理天下,道归简易,政被风雅。人皆得真,事则无假。至于掌漏,尤足称也。其本则披甲子而求范,得黄钟而下生。如因三以穷数,隔八以循行。课六历之疏密,齐七曜之经营。俾摄提之有纪,实孟陬之用成。其器则方圆列陛,高卑中度。制阴虫以吐输,设灵虬以盛注。铜史应其方,金箭刻其数。则于道如符契之合精,于微无黍累之误。每至鸡人起唱,鼍鼓相催,九重初晓,千门以开。国史奏事于平乐,群官谒帝于金台。不失其度,及时而回。自迩及远,识往知来。漏之为义,实大矣哉。

图片

    第三          阙 名

        仰察天文,俯观地理。参律吕而权度,审衡平而潜拟。则闰余之数乖历,摄提之运无纪。空迹马迁之能,竟绝邵平之美。时运纷其鼎革,礼术于焉中圮。樵夫耻王道之不谈,天子愍挈壶之阙史。乃分建斯官,畴咨此职。将启闭合叙以绳平,俾夙夜在公而端直。于是金徒抱箭,铜史司刻,尊灵虬吐纳之规,揆抽茧高卑之力。信是模范,可为法则,体象阴阳,代为作式。故鸡人合唱,洪杀无差;鹤盖成阴,员流不息。夫其开阖之势,财成之规,准度毫厘之末,锱铢圭撮之仪,则离娄失其精思,班匠亡其所为。将运功于不测,当称物以平施。乃若鉴持日夜,书备明晦,爰受授而是司,考事事而必载。云物顺其端序,寒暑成而不昧。虽未代于天工,亦无预于权槩。能收视返听,周流六虚,策勤补拙,寅亮三余。校击刀之有则,均丛木之不疏。察铜衡兮气混混,纯积水兮来徐徐。临泉非诫危之惧,巢幕宁诚安之居。是使名勋合道,彰国器于周书。则知漏之为器,其大矣哉!圣人资之以端拱,日月顺之以行藏。贤者不能减其分度,智者不能损其纤芒。存之则双美,废之则两伤。是用齐天长兮地久,均国祚兮无疆。

图片

    刻漏赋【以叶心理驰箭为韵】     顔 舒

        原夫阴阳递运,日月分驰。星纪之轮还或爽,律吕之疏密难知。迨皇王之有作,命壶氏以缉规。(等到圣王创立制度时,便任命壶氏来制定(漏刻计时的)规范。)爰置水于刻漏,载以火而守之。则晦明之期可准,兴寝之候无差。尔其高卑列级,洪杀顺理。灵虬屹以俯开,阴虫矫而仰止。(灵虬:指漏刻中负责注水的龙形部件。“虬”为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,象征祥瑞与权威;“屹以俯开”描绘其昂首俯身、注水流动的姿态,既体现机械设计的精巧,又暗合“龙生水”的传统观念。阴虫:即蟾蜍,漏刻中承接水流的部件。“矫而仰止”刻画其抬头承接的动态,与“灵虬”形成上下呼应的机械结构。蟾蜍在古代被视为月神象征,与“阴”的属性契合,体现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。)上流注而不竭,下吞挹而无已。既泓澄而泉澹,亦惊激而波起。则良工之妙著焉,睿哲之心见矣。是用斟乾晷,测时变。视盈阙于金壶,观腾波于银箭。惟箭驰而壶减,固流续而波荐。筒列之数,与运而无乖;辉景之移,闭户而可见。懿其节正斯代,事沿往牒。信古往而今来,必用之而道叶。罢衣裳之颠倒,配皇极而调燮。不假轩阁之凤凰,何用尧阶之蓂荚。别有希荣片玉,庇影环林。驱疾风之早厉,知寒漏之已侵。恐年华之不与,更悄悄而伤心。

观漏赋      鲍昭

图片

       客有观于漏者,退而叹曰:夫及远者箭也,而定远非箭之功;为生者我也,而制生非我之情。故自箭而为心,不可冯者弦;因生以观我,不可恃者年。冯其不可恃,故以悲哉。况乎沈华密远,轻波潜耗,而感神婴虑者,又自外而伤寿。(美好的事物难以触及,轻微的事物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,而让人感到神伤忧虑的,更是从外界而来,伤害了生命的长久。)以是思生,生亦勤矣。乃为赋云:

       佩流叹于驰年,缨华思于奔月。(通过佩流和缨华的意象,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深深感叹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思念。逝者如斯,花不常好。)结兰苕以望楚,弄参差以歌越。(以结兰苕和弄参差的动作,展现对远方故国的眷恋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。)抚凝肌于迁滞,鉴雕容于髣髴。(在时间的缓慢流逝中,肌肤变得凝滞,面容也逐渐模糊。“迁滞”指时间的缓慢流逝,“凝肌”和“雕容”形容人的身体和容貌在时间的作用下发生变化。)景有坠而易昏,忧无方而难歇。历玫阶而升隩,访金壶之盈阙。(经历玫阶而登上深奥之处,探访金壶以充实宫阙。玫阶指的是石阶的美称,也比喻人的官职、地位或学识等逐步升高。后蜀毛熙震《更漏子》词:“烟月寒,秋夜静。漏转金壶初永。”)观腾波之吞写,示惊箭之登没。箭既没而复登,波长泻而弗归。注沈穴而海漏,射悬涂而电飞。墐户牖而知天,掩云雾而测晖。(通过观察门窗内外的气候变化,可以了解天道的运行规律;通过观察云雾的变化,可以测量太阳的光辉和亮度。)创百龄于纤隐,积千里于空微。彼峥峥而行溢,此冉冉而逾衰。抚寸心而未改,指分光而永违。(按捺内心的信念始终未变,指着流逝的短暂时光,感叹其永远消逝。)昔伤矢之奔禽,闻虚弦之颠仆。徒婴刃而知惧,岂潜机之能觉。惟生经之霍靡,亦悲长而欢促。横证古而秉心,抱空意其如玉。波沈沈而东注,日滔滔而西属。落繁馨于纤草,殒丰华于乔木。对昃zè离而后歌,据穷蹊而方哭。(面对困境和挫折,人们可能会感到悲伤和绝望,但同时也应该保持乐观和坚强,积极面对生活。昃离指的是太阳西斜,象征着困境和挫折;穷蹊则代表着艰难险阻的道路。而后歌和方哭则表达了人们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和坚强的态度)虽接薪之更传,宁绝明之还续。(可以交替传递(象征生命或事物的延续),但时光流逝的光明(喻指时间、青春或机遇)却怎能重新接续)贯古今而并念,信寡易而多难。(贯通古今的历史长河中,人们常常在追忆往昔与思考当下中交织,深切体会到人生在世,顺遂之事少而艰难困苦之事多)时不留乎激矢,生乃急于走丸。既河源之莫壅,又吹波而助澜。神怵回而多虑,心輡kǎn坷而尠xiǎn欢。(精神恍惚而充满忧虑,心中忧愁而很少有欢乐)望天涯而伫念,擢雄剑而长叹。嗟生民之永迷,躬与后而皆恤。死零落而无二,生差池之非一。(死亡时的消逝是不可逆转的,如同叶子的零落,不会再生。而“生差池之非一”则意味着生命中的差异和变化是不可避免的,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是独特的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)理幽分于化前,算冥定于天秩。(在变化之前,就已经有了深远的道理;在天命的秩序中,冥冥之中已经有所预定。)与艾骨而招病,犹刳肠而兴疾。(在衰败的世道中,一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或事件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问题或灾难。艾骨和刳肠都是古代的医疗或巫术行为)情殊用而俱尽,事离方而同失。(不同的情感在使用上都会耗尽,不同的事情在分离时都会有损失。)聊弭志以高歌,顺烟雨而沈逸。于是随秋鸿而泛渚,逐春燕而登梁。进赋诗而展念,退陈酒以排伤。物不可以两大,理无得而双昌。(事物和势力不能同时有两个强大的存在。对立的力量和理论无法同时达到繁荣昌盛的状态。这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斗争哲学和零和游戏。所以中美不可调和,万万不可希图侥幸。)薰晚华而后落,槿早秀而前亡。姑屏忧以愉思,乐兹情于寸光。从江河之纡直,委天地之圆方。漏盈兮漏虚,长无绝兮芬芳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